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是一组原因不明的间质性肺病(ILD),以弥漫性肺泡炎和肺泡结构紊乱最终导致肺纤维化为特征。
2002年ATS和ERS发表了IIP的ATS/ERS分类共识意见。该分类把IIP分为7个亚型:普通型间质性肺炎/特发性肺纤维化、特发性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特发性脱屑性间质性肺炎、呼吸性细支气管炎伴间质性肺病、急性间质性肺炎、特发性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和隐原性机化性肺炎(图1~7)。该分类初步统一了既往病理和临床对IIP概念和分类的不同的看法和认识,理顺了既往IIP各分类亚型之间混乱的情况,有利于IIP的诊治以及国际间的科研合作。该分类强调,IIP的明确诊断依赖于临床-影像-病理诊断诊断(CRP),即原来的“组织学诊断的金标准”被有活力的综合方案多学科讨论所取代。
2013年ATS和ERS发表了IIP新分类。IIP新分类是,其将IIP分为主要类型、罕见类型和不能分类三种类型,见表1。根据发病的急缓以及可能的相关发病因素,又将主要类型分为慢性纤维化的间质性肺炎(IP)、吸烟相关的IP、急性和亚急性IP三种类型。IIP各型的明确诊断仍然依赖于CRP诊断。主要的IIP类型的影像和/或病理诊断与CRP诊断的对应关系见表2。
表1 ATS/ERS(2013)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多学科分类
表2 主要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类型的CRP诊断与影像和/或病理诊断的对照关系
特发性胸膜肺实质弹力纤维增生(IPPF),有译为“特发性胸膜肺实质弹力纤维化”,已经被新分类确认为IIP家族罕见的新成员IPPF,由Frankel等于2004年首先报道。该型病变主要位于脏层胸膜以及胸膜下的肺实质,以两上叶为主。高分辨CT显示胸膜下致密的实变影,有牵拉性支气管扩张,肺结构改建,上叶肺容积减少。中位年龄57岁,没有性别的差异。半数患者有复发性感染,常见气胸。预后较差,除肺移植外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少数患者有家族性肺纤维化病史和非特异性自身抗体。 病理组织学主要表现为脏层胸膜明显增厚,胸膜和胸膜下肺实质有大量弹力纤维及胶原纤维增生,伴有巨噬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病灶与邻近正常肺组织分界清楚;有类似UIP样改变。
除了增加一个新成员以外,新分类还介绍了两种罕见的组织类型,此次它们并不包括在IIP家族的新成员之中,因为目前的资料还不清楚这些类型是IIP家族的成员还是与其他疾病(如过敏性肺炎、结缔组织病等)相关的变型。当组织学遇到这种类型时,只是暂时的给予目前的命名以便进行多学科讨论和处理。
(1)急性纤维素性机化性肺炎:2002年最初的报道认为AFOP可能是IIP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其高分辨CT的主要特点是双肺多发的边界不清的结节影和实变影,以基底部和支气管血管周分布为主。病理组织学的特点是肺泡腔内纤维素的沉积伴有机化性肺炎改变。缺乏弥漫性肺泡损伤时出现的典型的透明膜形成,无肉芽肿,不伴有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目前关于AFOP是否为ILD的独立病理类刑尚存在争议。有认为AFOP是代表了弥漫性肺泡损伤或者是机化性肺炎病程中的一个变异类型,也有人认为它是特发性的ILD,或者是与结缔组织病、HP、药物反应相关。在嗜酸性粒细胞肺炎时可以出现AFOP的组织结构特点;因此,诊断时应该考虑两者的鉴别诊断。
(2)细支气管中心性间质性肺炎(BPIP):2002年以来,国际上已经有数组回顾性的研究报道这种以细支气管中心性的间质纤维化性炎症,我国学者也有数例报道。有不同的命名形式:“气道中心性肺间质纤维化”、“细支气管周化生的ILD”和“特发性细支气管中心性间质性肺炎(IBIP)”等,其地位尚未明确。有人认为它是IIP的一个新成员,病变以气道为中心的表型;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小气道病。在报道的病例中,部分患者有职业和环境暴露史等因素,其最终的性质有待进一步研究。归纳国内外报道的有关BPIP的主要特点是:
- 原因不清,性质不明,少数患者可能有环境暴露史或吸烟史。
- 临床上以慢性咳嗽和进展性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肺功能检查大部分为中至重度的限制性通气障碍。
- 胸部CT扫描,突出的显示支气管和血管周的纤维化以及间质浸润影,病变以肺门中央带分布为主(图13)。
- 在病理学上,以进行性的小叶/小气道中心性纤维化为病变特征,与已知的气道疾病和ILD不尽相同,与IIP的各亚型也不相符。表现为病变呈斑片状分布,以细支气管或小叶为中心,细支气管壁周围纤维组织增生伴平滑肌增生,伴有血管壁平滑肌增生,病变向周围肺实质扩展,有肺泡结构改建和呼吸上皮化生,胸膜下局灶性肺纤维化。
- 疗效和预后差,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加用支气管扩张剂,但效果不佳,约33%的患者在随访3~5年内死亡。